14岁初中生提刀砍杀同学,一月前已有警告:教育不看年龄,看行为
14岁初中生提刀砍杀同学,一月前已有警告:教育不看年龄,看行为
一句“他还小”,看似是宽容,其实是孩子成长最大的陷阱。
【资料图】
毕竟,没有惩罚,就没有底线,没有权威,也就没有进步。教育中必然要有痛苦的成分,孩子越早承受,长大后才会愈发自由。
作者 | 可乐妈
最近,全国的初三学生都在为中考努力。
没想到,在四川广安,却通报了一起14岁男孩被同学砍杀身亡的新闻。
据死者的姐姐透露,悲剧发生在6月12日上午7点左右,即将参加中考的弟弟,在教室里被同班同学用随身携带的菜刀连砍两刀。
因为砍到了大动脉,还没等来救护车,弟弟就已经停止了呼吸。
看了死者姐姐的描述,只觉得脊背发凉:
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才能让14岁的孩子一上来就照着同学的脖子砍?甚至一刀不够,还要补上第二刀。
答案让人意外——
仅仅是因为两个人之前发生过口角。
而当时,老师也与双方家长进行了沟通。
虽然我们无从得知,行凶者的父母回家后有没有及时教育自己的孩子。
但死者姐姐提到的一个细节,却令人细思恐极:早在一个月前,凶手就曾写小纸条告诉弟弟,说自己一定会杀了他。
这不禁让我想起作家戈尔丁的一句话:
“如果一个孩子,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制止,在没有制度约束、惩罚机制的情况下,生物性中的恶便倾泻而出,并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也许,有的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等大一点再慢慢教育也来得及。
可现实却是,孩子的成长就像一场没有彩排的现场直播。
一旦错过最佳的教育时机,便永远都没办法重新来过。
而教育,看的也并不应该是年龄,而是行为。
《中国青年报》曾经做过一项调查:
在2009名受访者中,82.4%的人表示现在“熊孩子”很多,而88.5%的人反对家长用“他还是个孩子”来推卸责任。
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恰恰是熊家长们最爱说的一句话。
一家餐馆内,一个男孩在明知道厕所里有女顾客正在使用的情况下,依然强行打开厕所的隔间门,并恶趣味地盯着女顾客的下体看。
事后,女顾客找男孩妈妈理论,却遭到对方的辱骂:
“就你是老.娘.们,你跟一六岁孩子较什么劲!”
“你TM是比别人多长一个?就你金贵、怕被人看!”
书店里,一名男孩不顾周围人的抱怨,大声嚷嚷。
女店员跑来劝阻,男孩却指着她的鼻子威胁道:“信不信我抽你,信不信!”
男孩的妈妈见状,不仅丝毫不感到抱歉,反而一把将儿子护在怀里,说:
“他还是个孩子,你别搭理他,你忙你的。”
父母们自以为这样做是保护了孩子,却不知道:
每个孩子都是在探索“自己”与“世界”的边界的过程中长大的。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不断试探大人的底线,通过观察大人的反应,来确定自己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可如果父母总是把“他还小,做错事很正常”挂在嘴边,孩子就不会知道边界在哪里,也就永远不会长大。
网上曾流传过一个杀人犯临死前给他妈妈写的一封信:
“4岁,我摔倒了,你说是石头的错;
6岁,我撒泼耍赖非要买两个变形金刚,你同意了;
12岁,我骑车撞到别人,你偷偷替我赔钱道歉;
33岁,我欠下高利贷,你拿出所有继续替我还清;
34岁,你没给我钱,我只好去抢劫,却失手杀了人……”
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不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爱,而是彻彻底底的无知与教育的失败。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若是“老师”从不行管教之责,孩子又怎么能成龙、成凤呢?
那些真正合格的父母,从不以年纪尚小为借口,也不以小事一桩为理由。
因为他们深知,今天孩子还小,犯的错也许“事不大”。
但不加以约束和改正,明天他们长大了,就一定会“犯大事”。
作家刘娜曾采访过一个变态强奸犯,男孩虽然只有19岁,却已经连续作案多起,且侵犯的都是比他年龄大很多的女性。
随着采访的深入,刘娜得知了男孩的家庭背景:
男孩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还有三个姐姐。
因为母亲重男轻女,他从小就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
15岁那一年,男孩第一次作案,侵犯的正是自己的亲大姐。
可没想到,当大姐向母亲哭诉时,母亲却脸色一变,将大姐训斥了一顿:“要不是你不正经,你弟怎会起歪心?”
看着挡在眼前的母亲,和被骂哭了的大姐,男孩产生了一种大胆的想法:
“反正我还是个孩子,做什么都能被原谅。
既然不会受到惩罚,那么下一次,做更过分的事也没关系吧?”
就这样,男孩开始朝更多无辜的女性下手。
对此,该案的女检察官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他不过是通过侵害别的女性的方式,报复自己的母亲。”
事实上,每一个丧心病狂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次次袒护纵容的父母。
这是因果,更是报应。
还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家人在饭店聚餐,熊孩子在旁边吵吵嚷嚷,父母却视若无睹。
邻桌的两个男子实在受不了了,便端了一盘花生米送到那家人的桌上,请他们帮忙管教一下孩子。
谁知孩子的父亲非但不理会,还辱骂起了对方。
男子没说什么,回到座位上继续用餐。
可熊孩子却紧随其后,往男子要的水煮鱼里面吐口水。
这下男子被逼急了,一刀捅进孩子爸爸的胸口,熊孩子尖叫着想跑,却被男子抓回来按在水煮鱼的盆里,直到活活呛死。
经过调查得知,两名男子都是在逃嫌犯,身上还背着人命。
著名的“海恩法则”早已告诉我们:每一起严重的事故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熊孩子不是一天宠惯出来的,巨婴也不是一顿饭喂出来的。
当孩子偷窃、伤人、口不择言时,作为父母,本有无数次的机会去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但却选择了默许、袒护和不作为。
而这,无异于在孩子的头顶悬了一把刀。
命运的齿轮只需轻轻一拨,等待孩子的便只有万劫不复。
我曾无意中了解到“华人管理教育第一人”余世维的教育理念。
在他看来,教育孩子就一点:
狠心不怕流泪。
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他也从来不会因为女儿年龄小就放纵她。
女儿小时候爱看电视,经常看得连饭都顾不上吃,他便叫妻子把饭收走,并把零食都藏了起来。
女儿半夜被饿醒,哭着哀求说:“我要饿死了!”余世维也不为所动。
自此,一到饭点,女儿立马坐在饭桌前。
五六岁时,女儿不懂感恩,经常埋怨妈妈没用,什么都做不好。
余世维便让女儿当一天妈妈,一大早起床给全家人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洗碗……
还不到半天,女儿就被累得够呛,哭着对妈妈说:
“妈妈,我错了。”
从那以后,女儿再也没有不尊重过妈妈。
在余世维的严厉教育下,女儿愈发明事理、有分寸,才30岁就成为了知名大学的教授。
大部分孩子,生下来时其实都是差不多的。
之所以他们长大后的命运千差万别,就是因为家长养育上的差距。
对此,我将余世维的教育经总结成了“三不”、“三要”,只要严管好这几点,生如白纸般的孩子自然能成为天使而非恶魔:
三不
1. 不要只顾赚钱而忽略孩子的教育问题
《人民日报》发布的最新的“家庭教育观”中曾再三强调:孩子的全面成长,健全的家庭教育观不可缺席。
在该教育孩子时,你选择了赚钱,忽略了孩子的问题。
等孩子长大了,父母辛辛苦苦挣了一辈子的钱,也抵不过他败家一年。
2. 不要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
有这样一则新闻:
父母为儿子凑钱结婚,为了买套婚房,不仅耗尽积蓄,还借了30万外债。
婚期将近,儿子又向爸妈索要6万元彩礼。
连续闹了好几天,父母实在拿不出,妈妈哭着说:“儿啊,你这是逼妈妈去死。”
儿子却说:“那你就死吧。”
没想到,妈妈真的从五楼纵身跃下,当场身亡。
如果一个孩子不曾体会过被拒绝的痛苦,即使年龄再大,他本质上也还是一个巨婴。
稍有不顺,不是对亲近的人发怒、伤害别人,就是内心破碎,或是伤害自己。
所以,不想让孩子变熊,就不要让他一直心想事成。
3. 不要放大孩子的错误
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错误成长起来的。
但有的父母却对此反应过度,当孩子犯了一次错后,就给孩子贴上“撒谎精”、“坏孩子”的标签,或是用贬低的方式指出孩子的错误。
结果,不仅伤了孩子的自尊,还让孩子真的变得越来越糟糕。
三要
1. 要经常关注孩子的行为举止
就像文章一开始提到的悲剧。
如果没有这场无妄之灾,那个14岁的受害男孩会像同龄人一样参加中考,用大把的时光去看看这个世界的美丽。
而如今,两个家庭因此破碎,行凶的男孩也必将接受法律的惩罚。
但原本,行凶者也有过不止一次改正的机会——
但凡他的父母能够早早重视自家儿子那张“杀人预告”的纸条,但凡他们注意到了那把被儿子偷偷揣在怀里的菜刀……
然而,因为一次次的忽视,另一个幸福的家庭就这样陷入了永恒的梦魇中。
2. 要给孩子确定底线
李希贵校长在“家庭教育十大原则”中提到,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前提是有底线。
什么是底线?
就是必须遵守的纪律。
比如,“永远不能拿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健康开玩笑”。
更重要的是,底线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确定了就必须遵守。
3. 要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
江苏宿迁,有一名“熊孩子”,从7楼挥洒墨水,结果整栋楼都跟着遭了殃:邻居晾的衣服、床单,还有外墙无一幸免。
孩子的父母知道后,二话不说带着孩子一家家登门道歉。
不仅如此,妈妈还带着孩子一起清洗邻居们被污染的脏衣服,孩子的爸爸也请了专业人员清理外墙。
在清理外墙的时候,爸爸让孩子一直站在太阳底下看着,“一点都没对他留情”。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很多时候,父母是什么样,远比为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珍妮·艾里姆在《养育儿女》一书中写道:
“孩子身上存在的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教育,就像5元的停车费。
有的父母觉得贵了,不去理会,直到某一天,突然有一张罚单贴在玻璃上,让交200元违章停车罚款。
可这时候再去后悔“早知道就给那5元停车费了”,却已然来不及了。
父母是教育孩子、为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愿我们都能做好这一角色,让每个孩子生而有教,成长为最美好的样子。